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24 节气之小雪:冬之使者,携寒而来
一、小雪的历史渊源
小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,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。古籍《群芳谱》中提到:“小雪气寒而将雪矣,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。” 其名称源于此时天气寒冷,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,但雪量不大。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:“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 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,以小雪命名这个时节,提醒人们注意保暖和预防寒冷。
二、小雪的气象变化
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,这时气温逐渐下降,天气越来越冷、降水量渐增。据资料显示,小雪节气初,东北土壤冻结深度已达 10 厘米,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 1 厘米,到节气末便冻结了一米多。雪的大小按降水量分类时,24 小时降水量小雪 2.5 毫米以下。此时中国东部地区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。
三、小雪的农事活动
小雪节气后,对于大蒜、洋葱、菠菜、莴笋、豌豆等耐寒性蔬菜,要做好田间管理。首先,浇好防冻水,根据土壤墒情和植株生长状况,适时浇透越冬水,提高作物抗寒能力。其次,在有条件的菜田迎风处,可用玉米秆或其他作物秸秆临时搭设风障,减少寒风袭击。再者,要检查地膜,避免冬季大风刮坏地膜,若覆盖不严不紧,应适当用土压实。最后,在大蒜、菠菜田间,撒施玉米、小麦等作物秸秆或腐熟的牛粪、鸡粪等,不但可以保温,还能促进春季早发,夺取高产。
四、小雪的传统习俗
小雪时节,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习俗。在很多地区,有腌制腊肉的传统。民间素有 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 的说法,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,天气干燥,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。人们将猪肉、鸡肉、鸭肉等放进缸里,放上食盐及花椒、桂皮、丁香等香料,腌五六天后用绳索穿起,滴干水分,再用柏树枝条、甘蔗皮等熏烤,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,制成的腊肉肥而不腻,味道醇香,可长期保存,等到春节前后,便是一道美味佳肴。
吃糍粑也是南方一些地方的习俗。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食品,最早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,用来祭牛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,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 “砖块” 作为城墙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,后来在江南一带,人们便用糯米制成像当年的 “城砖” 一样的糍粑,在小雪这天食用,以纪念伍子胥。
吃刨汤是土家族的特色习俗。小雪前后,土家族开始 “杀年猪,迎新年” 民俗活动,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,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 “刨汤”。现杀的新鲜猪肉、猪血、猪内脏切成片,下锅翻炒,再用猪大肠熬制锅汤,加自酿甜酒去腥增鲜,待肉熟汤滚,加辣椒、蒜苗,吃的时候可以边吃边加血旺、蔬菜和豆腐,在寒冷的冬季,一碗 “刨汤”,温暖直抵心窝。
复制成功
×